2018年5月6日

新北市土城國中 七下歷史學習護照 - 第一次段考 第二次段考 第三次段考


七下歷史學習護照 - 第一次段考

一、日治時期的殖民政策
1894年,中日發生(甲午戰爭),簽訂(馬關條約)。成立台灣民主國,推舉(唐景崧)為總統、(邱逢甲)為義軍統領、以及鎮守台南地區的(劉永福)。臺灣民主國失敗後,各地的武裝抗日事件整理如下表:



漢人武裝抗日
原住民武裝抗日
時間
西元1913
西元1915
西元1930
代表事件
苗栗事件
西來庵事件
霧社事件
領導人
羅福星
余清芳
莫那魯道
起事地點
苗栗
臺南
南投仁愛鄉









1896年,日本頒布(六三)法 ,讓臺灣總督掌控行政、(立法)、司法、(軍事)權,形成總督獨攬大權的(總督專制)體制 。地方則實施(警察)制度及(保甲)制度。


時間
政策
總督性質
政策內容
1895~1919
無方針主義
武官
殖民政策未定,一方面(鎮壓),一方面調查、配合台灣風俗拉攏人心。
1919~1937
內地延長主義
文官
國際間(民族自決)的思想盛行,日本轉而強調台灣為(內地的一部分)。
1937~1945
皇民化運動
武官
鼓勵臺人說(日語)、改用(日姓)、改穿(和服)、參拜神社等。

二、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
實施專賣制度,將(鴉片)、(樟腦)等列為專賣商品。下列是日治時期的經濟內涵:

類 別
內 容
基礎建設
山地調查
確定土地所有權、使田賦稅收大增。
林野調查
將無主山林地收歸國有,開發森林資源。
人口普查
1905年後定期舉行普查,以便確實掌握人口。
統一貨幣與度量衡
成立(臺灣)銀行、發行貨幣;統一度量衡。
交通建設
建造(基隆)港、(高雄)港;修築(縱貫鐵路、公路);廣設(郵局)。
農業發展
實行(工業日本,農業臺灣)政策,改良(蓬萊米)、發展新式(糖廠)。
大型水利設施,如(八田與一)設計的(嘉南大圳),灌溉(嘉南平原)。
工業發展
1930年代為配合(南進)政策,實行經濟政策:(工業臺灣,農業南洋)。
1934年,(日月潭發電廠)完工。
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七下歷史學習護照 - 第二次段考
三、日治時期-差別待遇的殖民政策
日本將西式教育制度引進臺灣,採取:(差別待遇)、(隔離政策


初等教育
中等教育
高等教育
日人
日本人念(小學校
普通中學
台北帝國大學)以及其他高等職業學校。
臺人
漢人念(公學校);
原住民念(蕃人公學校
職業學校)為主
不易就讀高等教育,少數人會到(日本)留學。     
其中,初等教育於1941年時,因應皇民化運動,通稱為(國民學校)。

l   日治時期關於社會風俗的改良,有以下幾點:
1.    禁止(吸食鴉片),推動(放足)、(斷髮),使更多女子投入生產工作。
2.    設立(公共衛生)措施,實施環境清潔工作,使(防疫)及衛生觀念普及。
3.    引進(現代司法制度),灌輸現代法治觀念,養成守法習慣。
4.    引進(標準時間制),在各地設時鐘,養成民眾守時習慣。
l   1920年代後期,知識分子推動許多非武裝政治社會運動,如:
1.   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):要求設立臺灣議會;
2.    臺灣文化協會):發行(臺灣民報),設立讀報社等;
3.    臺灣民眾黨):臺灣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;
4.   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):主張實施地方自治

四、戰後台灣的政治變遷
l   民國34年,臺灣光復,任命(陳儀)為行政長官,設立(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)。
l   民國36年,因緝查私菸爆發(二二八事件)。
l   民國37年,受到(國共內戰)的影響,制定(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)。
l   民國38年,發布(戒嚴令)。同年,國民黨領導人(蔣中正)退守臺灣。
l   民國49年,(雷震)嘗試籌組中國民主黨,但失敗。
l   民國68年,爆發(美麗島)事件。
l   民國76年,(蔣經國)宣布解除戒嚴。
l   民國80年,廢除(臨時條款),進行修憲以及(中央民意代表)全面改選。
l   民國85年,(李登輝)成為第一任人民直選總統。
l   民國89年,陳水扁當選總統,形成首次(政黨輪替)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七下歷史學習護照 - 第三次段考

五、戰後臺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

l   外交關係

時間
外交政策
大事
38~60
鞏固外交
民國39年,(韓戰)爆發、民國40年,(美援)開始。
民國43年,中美簽訂(中美共同防禦條約),臺海局勢趨為穩定。
60~77
彈性外交
民國60年,(中華人民共和國)加入聯合國。
民國67年中美斷交,隔年制定(臺灣關係法)與我國保持非官方往來。
77至今
務實外交
民國77年,李登輝總統發表(兩國論)。
近年,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,善盡國際責任。
l   兩岸關係

時間
關係
大事
38~68
武力對抗
民國38年,在金門發生(古寧頭戰役)。
民國47年,在金門又發生(八二三炮戰)。
68~76
政治對峙
民國68年,中共與美建交後,我國改採和平統戰,提出(三通四流)、(一國兩制),並堅持不(接觸)、不(談判)和不(妥協)的(三不政策)。
76至今
兩岸交流
民國76年解嚴,開放民眾赴陸(探親)。
民國80年成立(大陸委員會)及委託民間的(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)。
民國90年,與福建展開有一定範圍的直航、通郵、通商,稱為(小三通),97年全面開放稱為(大三通)。
六、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

l   土地改革政策:
38年(三七五減租)、民40年(公地放領)、民42年(耕者有其田)。

l   經濟政策

時間
經濟建設
時間
經濟建設
民國40年代
進口替代
民國70年代
產業升級、經濟轉型,如:(新竹)科學園區。
民國50年代
出口導向)策略,並在高雄等地設置(加工出口區
民國80
加入(亞太經濟合作會議
民國60年代
十大建設
民國91
加入(世界貿易組織

l   臺灣的社會變遷

文化:為了清除日本殖民的影響,推行(中華文化),
民國60年知識份子推行(鄉土文學)。

教育:從原先的六年義務教育,演變至民國103年推動的(十二年國民教育)。

人口:早期為了減緩人口壓力,實施(家庭計畫),
但近年則是面臨少子化、人口老化問題。

社會運動:解嚴後,各式的社會運動崛起,
促使政府重視弱勢者權利與訂定社會福利措施,例如:社會福利相關的(全民健康保險)、原住民權益的(原住民族基本法)等。

七、中國朝代:(背誦)
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黃帝堯舜夏商周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秦漢魏晉南北朝
         隋唐五代十國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宋元明清中華民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